“涼果炸糕既耳多,吊爐燒餅艾窩窩?!边@是清代楊米人所著《都門竹枝詞》中寫到的北京小吃,其中燒餅雖看上去平凡,卻因其普及性,幾成北京小吃的代表。
燒餅本屬胡食,據說是漢代班超時從西域傳來的,因《太平御覽》引《續漢書》(其書已失傳)中說:“靈帝好胡餅,京師皆食胡餅?!钡炇遣皇菬?,大可爭議。
《釋名·釋飲食》中說:“餅,并也,溲面使合并也。胡餅,作之大漫沍,亦以胡麻著上也?!笨芍獫h代胡餅很大,上面有一層胡麻。胡麻又名亞麻,可用來煉油,胡麻油可直接飲用,味道很香,但有苦味(如今精煉的胡麻油已無苦味,但香味也減少了),很多人認為胡麻就是芝麻的一種,其實不對,胡麻果實呈球形,而芝麻果實呈長角形,兩種植物完全不同。
胡餅究竟怎么做,早期記載見北魏酈道元的《齊民要術·餅法》中“作髓餅法”,說:“以髓脂、蜜,合和面,厚四五分,廣六七寸。便著胡餅爐中,令熟。勿令反覆。餅肥美,可經久?!笨梢?,胡餅是在爐內烤熟的。
因而,胡餅需有兩個要素,一是用胡麻,二是“入爐迫之”,在火爐內烤制而成。胡餅的特點至少在宋代依然存在,據《東京夢華錄》載:“凡餅店有油餅店,有胡餅店?!灥昙促u門油、菊花、寬焦、側厚、油碢、髓餅、新樣、滿麻。每案用三五人捍劑卓花入爐。自五更卓案之聲遠近相聞。
燒餅則不同,初期燒餅都是有餡的,需借助鍋、鐺等,在爐外制作。顯然,即使燒餅與胡餅息息相關,但也是經過改造后的產品,否則古人不會將燒餅與胡餅分得這么清楚。
宋代以后,燒餅與胡餅的界限漸模糊,燒餅也有不帶餡的,并在表面上裹以味道更香的芝麻,此外也有燒餅是在火爐內烤制而成,且面中加油,以求分層效果,這種技術應是舶來的,只是燒餅多用素油,胡餅多用葷油。
燒餅的優點是味美、耐儲藏、熱量高,因此在民間迅速普及,梁實秋先生曾寫道:“燒餅油條是我們中國人標準早餐之一,在北方不分省份、不分老少,大概都歡喜食用。我生長在北平,小時候的早餐幾乎永遠是一套燒餅油條?!?/p>
在清代宮廷食單中,也有燒餅,即肉末燒餅,傳說慈禧做了一個夢,夢見炒好的肉末加在燒餅里,結果當天進膳,廚師果然上了肉末燒餅,慈禧大喜,賞了御廚二十兩銀子,從此肉末燒餅又被稱為“圓夢燒餅”。此說頗荒誕,事實上,“燒餅夾肉”早已進入宮廷,滿漢全席中便有此點。因清代都是兩餐制,中間加一頓點心,很可能老年慈禧為方便食用,將“燒餅夾肉”改造成“肉末燒餅”,德齡公主曾明確記過,“肉末燒餅”是慈禧發明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