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橋古鎮的面積不足三平方公里,但歷史上無數次激烈的戰斗在這里打響。為了守衛自己的家園,黃橋人舍身赴死,把英勇無畏的精神播撒在這片土地上。不得不提的便是人們熟知的“黃橋燒餅”,正是這個燒餅揭開了今日黃橋發展的新篇章。
黃橋始稱“永豐里”,又名“黑松林”。漢高祖12年(公元前195年),劉濞為吳王,“都廣陵”,設海陵倉于泰州,黃橋依倉采名曰“永豐里”。漢武元帝元狩六年(公元前117年),置海陵縣,永豐里屬海陵縣。南唐升元元年(公元937年),泰興建縣后,設太平鄉,永豐里屬太平鄉,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建黃橋鎮?,F黃橋鎮屬江蘇省泰興市,位于泰興、如皋、海安、姜堰、靖江四縣(市)之中。鎮區建成區面積36平方公里、常住人口15萬人。
黃橋因“黃橋戰役”而成名。1940年,抗日戰爭進行到激烈的時刻,民族危亡之際,新四軍為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渡江北上來到黃橋,并以此為據點,粉碎了日本的兩次報復性掃蕩。形勢一片大好,不料卻引起了時任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的猜忌。當時韓德勤糾結了三萬兵力,準備攻打黃橋,并把沿江船只全部清空,七千名新四軍戰士陷入了重重包圍之中,就在雙方力量懸殊大的危急關頭,一萬多名黃橋百姓全部站了出來,堅定地支援新四軍。威震中外的“黃橋戰役”,共殲國民黨軍1.1萬余人,俘國民黨軍官兵3600余人。決戰期間,黃橋人民踴躍支前,鎮上30多家磨坊60多家燒餅店夜以繼日地趕制燒餅。
黃橋百姓把他們平時不舍得吃的大米和白面做成部隊的軍糧,冒著槍林彈雨送上前線。當年戰斗持續了整整四天四夜,每天黃橋百姓都要給戰場上的數千名新四軍戰士運送燒餅,再冒著生命危險,把傷員從戰場上運下。無論白天黑夜,致富橋的硝煙中總能看見黃橋百姓的身影:趕制軍鞋、偵查送信、挖掘戰壕,他們竭盡自己所能支援前線。黃橋戰役的勝利,打開了蘇北乃至華中地區抗戰新局面;以黃橋為中點的蘇中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建立,鞏固和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新四軍在蘇北的政治、軍事地位與影響。
如今走在黃橋鎮上,常見的就是黃橋燒餅店的招牌,而對于很多的外地人來說,提到黃橋兩個字常見的聯想也是黃橋燒餅。